放管治——首届中国质量(北京)大会李克强总理重要讲话解读
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(北京)大会上强调,追求质量的发展永无止境,建设质量强国任重道远。强调走质量强国、效益兴邦之路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,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,发挥好政府监管的有效作用,发挥好社会共治的积极作用。
放:简政放权,激发市场活力
李克强总理强调,继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。指出国务院在已经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,今后还要继续清理、取消和下放相关审批事项,更好地激发市场的活力。指出这也是增加企业的创造力,还权于企业。他强调,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,就可以真正成为质量的主体。
李克强总理强调,提升质量归根到底还要靠企业。劳动者的素质是质量水平的决定性因素。要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,尤其是职业人才的培训、教育,打造一支数量不断扩大、素质不断提高的职业工人队伍、职业技术队伍。现在我们国家有近两亿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技能劳动者,如果把他们的职业理念不断强化、职业技术不断提升,就可以成为质量升级的不竭动力。同时,要大力推动企业质量技术创新,加快技术改造步伐,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。管理是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。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管理办法和先进标准,健全质量管理体系,提高产品的稳定性、可靠性,提高服务的基本功、舒适度。
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在企业。要加快建立企业质量首负责任、产品强制召回、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保障等制度。在产品生产、流通、销售和工程建设的全过程,哪个环节发生质量问题,就由哪个环节的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,先行进行召回或赔偿。公开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,弥补产品和服务的缺失,利用市场机制倒逼质量水平的提升。
管:改进监管,打击质量违法
李克强总理强调,推进简政放权,不是说政府就不管了,而是要放管结合,既要“放活”,更要“善管”。第一位的任务还是要建立制度,在拿出“权力清单”、“负面清单”的同时,必须明确“责任清单”,加强对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。这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、发展环境,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,打破市场垄断和地方保护,让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,让优质产品畅行无阻,让低劣产品寸步难行,有效防止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现象发生。
质量安全问题,关键在防范。要充分运用“大数据”等现代科学技术,建立科学的监督抽查制度和产品伤害监测体系,加强风险研判和监督抽查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。要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,严肃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,特别是对危害公共安全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,经济上重罚,法律上严惩。市场经济也是讲道德、讲诚信的经济。要紧紧抓住质量诚信这个“牛鼻子”,加快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、信用公示制度和质量“黑名单”制度,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管理,加强企业信用约束,加大企业失信成本,使从业者不想、不敢、不能生产经营劣质产品、提供劣质服务、建设劣质工程、损害生态环境。要加快完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,加快强制性标准改革,不断提升标准的先进性、有效性和适用性。
治:社会共治,形成强大合力
质量问题关系每一个社会成员、每一个消费者,需要构建质量社会共治机制,形成“人人重视质量、人人创造质量、人人享受质量”的浓厚氛围。生产者尤其是企业要坚守商业道德,强化“质量即生命”等理念,自觉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。消费者要提高质量意识,掌握质量知识,对产品和服务的优劣,用“脚”去投票,并举报质量违法行为。商会、协会、中介组织等社会力量要加强服务监督,引导行业诚信自律,对质量状况进行第三方评估。新闻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,曝光质量突出问题的案件事件,宣传推广优质产品和质量,使违法者受到谴责,守法者受到表扬。舆论的褒扬并不是给企业做广告,而是让社会形成一个公正的舆论环境。
——本文引自9月22日《中国国门时报》评论员文章